2019年6月2日 下午3时
北京国贸大酒店
Lot 715
黄宇兴(b.1975) 栖息地
估价(人民币):350,000-450,000
未成交
年代:2010年
签名:H.Yuxing 2010.05
材质:布面 综合材料
尺寸:170×230 cm. 667/8×901/2 in.
展览
“光芒:黄宇兴绘画展”,2010年9月10日至10月8日,红桥画廊,上海;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2月27日,星空间,北京
出版
《黄宇兴:光芒》,红桥画廊,上海,2010年9月,图版
《冲积:黄宇兴2005-2015》,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,2015年9月,第74至75页
简介
改变与创造
黄宇兴的“生命史”
拍品编号 715-717
我曾经幻想过有一道很淋漓的瀑布,瀑布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桥。
我从这个桥上走过去,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。
—黄宇兴
黄宇兴1975年生于北京,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。同代艺术家大多向观念主义倾斜,黄宇兴却不随波逐流,其绘画忠于表达自我精神世界,意在探索人类文明发展下产生的种种议题。在近二十年创作生涯中,黄宇兴以独特绘画语言,将自己敏感、丰富的内在精神诉诸观者。
十年磨一剑
2004年以后,黄宇兴的创作大致可分为“日志”“改变中的生命史”“光芒”“河流”“气泡”等几个系列,“对于人的理解”这一主题始终贯穿其间,画家的成长呈现出鲜明线性特征,有时上一阶段偶发元素,很可能孕育或改变之后的创作方向。
黄宇兴曾回顾他的艺术之路:“从最初图像的挪用与借鉴开始,慢慢脱离绘画图像的影响;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凭借对生活时间的感受、对绘画的经验、包括对这种经验的陌生感的注意,来完成绘画,你可以看到去图像化的痕迹,这其实是不断发现和肯定自我的过程。”
黄宇兴对绘画语言的探索、演变有清晰的内在逻辑,即“综合——拆解——深化——综合”。如早期“日志”系列用人体、水流、丛林等素材构成画面;随后单独提取若干关键元素,通过变形、重建等方式强化,塑造出独具视觉震撼的个人语言,衍生出“光芒”“河流”“气泡”等系列。在画家最近的“黄金之国”系列中,他将先前独立的经典形象再次聚焦于同一画面,通过构筑场景和营造氛围,实现更丰富完善的语言形态。
光芒与栖息地
如果说《改变中的生命史》是黄宇兴“春秋笔法”之作,那么《栖息地》(拍品编号715)改用更直接的方式,借身体政治隐喻个体和人类文明之间的矛盾,堪称为“光芒”系列代表。“栖息地”是黄宇兴虚构的场景,人体的器官散落于泥沼,血红色树干矗立于黑色土地,蔓延的根茎贪婪吸取营养,结出诡异枝条……艺术家试图打造一个栖息地,树根缠绕、潮湿、却安全的理想场所,可供心灵彻底休息。他用解剖的方式呈现人体,剥离人的文化标签,留下动物的本质;散落四处的眼珠、手臂、头部,时刻暗示着生命脆弱和历史动荡,以及外部社会施加于人的无形控制。
《栖息地》中大面积荧光色的运用,仿佛如血的残阳格外耀眼,粘稠的胶状质感,透着乌托邦理想幻灭后的悲怆。这应和黄宇兴对西藏的热爱有关,他曾多次前往雪域高原旅行,有时长达数月,2009年他再次前往喜马拉雅山区,那里强烈的日照如地心引力般无法抗拒,此后“光芒”便慢慢照进画家的画布,像希望照进黄宇兴的人生。正如朱朱对其评价:“光束切分着天空一如驱逐着虚无,当光线投射到栖息在腐殖层上的躯体之上,既像在构成最后的抚摸又像赋予着再生的能量。这是挽歌于颂歌并存其中的意象体,于个人心理处在深度融合之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