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Lot 1612
清代福建“二十四年五月 漳平县 谢潓泉”十两圆锭
估价(人民币):100,000-150,000
成交价(人民币):333,500
简介
清代福建“二十四年五月 漳平县 谢潓泉”十两圆锭一枚,重量:377.5克,漳平县上解藩库税银,俗称“馒头锭”;福建银锭存世原本稀少,真品极难寻觅;“漳平县”于明成化七年(1471年)置,县名取“邑居漳水上流、千山之中,此地独平”之意,地处福建省西南部,扼闽西东大门,其县名曾出现在极少数明锭之上,而清代银锭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却未见收录,公开拍卖亦属首度亮相;拍品锭面略有凹沉,乳钉较大,系福建圆锭之典型器,戳记深峻周正,字口全满打,锭面满溢淡彩银光,蜂窝细密有致,保存完美无瑕,集罕少品种与顶级品相于一身,弥足珍贵,GBCA MS64
福建地处东南沿海,很早开启海上贸易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海禁开放,中西贸易逐年增加,西班牙、荷兰等外国银元随商船源源不断流入福建,成为当地主流货币。此时银锭在福建民间已乏人问津,铸造量锐减,旧锭大多回炉改铸,惟藩司、盐道与海关等上缴税项,因朝廷的坚持还以银锭形式起运。至清末,即便是税银,也因纹银短缺而逐渐改用洋钱,银锭在福建随之绝迹。因此,留存至今的福建银锭少之又少,且基本都为咸丰以前铸造。其中十两圆锭,因铸工较为粗糙,锭面罗纹粗大,锭体形似馒头,俗称“馒头锭”。据相关资料记载,早在乾隆二十年(1755年)以前,馒头锭便已成为福建官方普遍使用的银锭类型。—参阅李晓萍著《金银流霞》,浙江大学出版社,2004年,页136-13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