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Lot 426
李可染(1907-1989) 绿阴溪桥(南华寺伏虎亭)
立轴 设色纸本
估价(人民币):1,500,000-2,000,000
未成交
题识:可染泼墨。
钤印:可染、在精微、河山如画
尺寸:69×45 cm. 约2.8平尺
简介
《绿阴溪桥》未署年款,以款识字体、画风判断,应作于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初期,构图造景脱胎于李可染1963年广东写生稿“南华寺伏虎桥”,状写南华寺内卓锡泉上的飞锡桥与伏虎亭。
文革结束后,年近七旬的李可染步入了艺术生涯最为辉煌的时期,在这一阶段,画家致力于对墨韵的追求,不断对墨法进行尝试,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屡作泼墨山水,如1979年的《秋林薄暮》、1981年的《家住崇山茂林中》、《水墨胜处色无功》等,画题亦见“以泼墨法写此小景”、“以泼墨法写我胸目中云山”等,是帧落“可染泼墨”四字,亦属此际对泼墨技法的尝试,是画家不断开拓探索的例证。
拍品取李氏典型的满密构图,巨嶂般的山体几乎充满背景,天被挤缩在两个角落,山峦先以淡花青大面积染底,之后再用浓淡不一的素墨兼泼带染,画面下部的飞锡桥横跨溪上,其上即伏虎亭,左侧一条小径与之连通,画家施诸赭色,使它们如同沐浴在夕阳余晖之中。亭中闲谈的游人、小径缓步的伴侣描绘精细,与大笔泼墨的山体构成强烈对比。前景溪水即卓锡泉,李氏横笔涂抹淡花青、淡墨以示倒影与微澜,几株数百年树龄的水杉自下而起,构成画面中仅有的几根竖向线条,“留白”一般的淡墨底色,使水杉的轮廓从山峦背景中凸显出来。一道水光由近及远穿过桥洞,通透气息,与桥、亭、游人共同构成全幅之画眼。最后复以湿笔题款,亦合于画面润泽的气息。
《绿阴溪桥》自题“泼墨”,而水痕、笔痕俱见,意在对墨法的探索,是适度的抽象,并非追求物象的块面化。李可染既反对自然主义,也不同意形式主义的抽象派,他对抽象的理解,在于将实景进行概括、提炼,进而转化为入画之景,曾在1962年桂林写生教学中讲到:“不懂抽象的艺术家算不上大艺术家。艺术上有很多是抽象的东西。抽象的东西往往是最概括的东西,但它是从客观事物中来的,它不同于公式化。抽象又是通过相应的具体来表现”,此帧之山体被抽象、被概括,而花青打底所表现的蓊郁效果,正是来源于岭南之实景。本幅墨华氤氲,清而不浮,重而不浊,虚实互见,岚气流动,山石的厚重、溪水的轻灵、夕阳的光辉,在对比中达到和谐统一,浑然天成,真有“元气淋漓幛犹湿,真宰上诉鬼神泣”之感。
南华寺,位于广东韶关市南,中国佛教最著名的寺庙之一,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(502),初名宝林寺。唐仪凤二年(667),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弘法三十七年,寺中至今供奉六祖慧能真身像,为镇寺之宝,故又称六祖祖庭。宋开宝元年(968),宋太祖敕赐“南华禅寺”,1934年,虚云法师住持于此,并于两年后重修寺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