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-11-08 上午9点30分
北京国际饭店
Lot 728
徐悲鸿(1895-1953) 柏寿图
立轴 设色纸本
壬申(1932年)作
估价(人民币):600,000-800,000
成交价(人民币):660,000
题识:散原老伯八十寿。壬申之秋,世晚悲鸿敬写祝。
铃印:徐悲鸿、仁者寿
尺寸:110×54.4cm. 约5.4平尺
简介
徐悲鸿《柏寿图》
江潮
国画传统作柏树细叶一般用象征性的小点组成。徐悲鸿先生不受那些陈规束缚而以浓重大笔挥洒而成。他早年受家学笔墨熏陶,后又经西方绘画严格的造型训练,更善于观察自然,故能脱出窠臼,奔放恣肆,表现古柏之苍劲、郁勃、葳蕤的态势,感觉愈加真实;加之枝干虬曲刚劲,笔法简练,与岩石相呼应,显示徐氏画风的特色。
此画作于1932年。《柏寿》谐音“百寿”,系祝三立先生八十大寿之主题。陈三立(1852-1937)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光绪进士,官吏部主事,曾参与戊戌变法,失败后返乡,作为逊清遗老,人称散原老人,以诗名,为“同光体”代表人物之一。其父陈宝箴,清末任湖南巡抚,与黄遵宪等倡新政,戊戌政变时被革职。
徐悲鸿称陈三立为老伯,源于两代交情。徐氏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中国留学风潮中,获得公费留学机会,在1919年秋抵法国巴黎,邂逅陈三立的儿子陈寅恪、登恪兄弟。至1921年暑期游德国时,他在柏林同时参加了“天狗会”,这是一些中国留法学生发起的文人雅集型小团体,都是富于活力的青年,幽默、洒脱、善用调侃式语言,以至奉狗为“圣”。他们之间的友谊维持颇久,其中三立的八公子登恪同徐悲鸿尤较熟稔。再则,徐先生赴欧之前曾往北平,接触不少文人和艺术家。三立的长子陈衡恪(师曾,1876-1923)是故都名教授、学者,与齐白石并称画坛,与悲鸿先生也有交往。1931年7月,陈三立先生特邀徐悲鸿去江西庐山他的寓所渡暑假,相处甚欢,大诗人与大画家聚会,彼此皆名满天下,媒体纷纷报导,传为永久佳话。翌年恰是散原老人八旬华诞,悲鸿作画嘏驰贺,见证了陈徐两家的情笃谊深。
画中款识特别是签名与徐氏四十年代后的定型不同,壬申年(1932)先生37岁,此幅尚可算是早期作品。有趣的是他把上款的“散”字成大篆(籀文),悲鸿先生喜临北碑,对金文亦颇爱好,此字体正是西周晚期青铜器《散氏盘铭》中的“散”字。
2005年9月15日于燕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