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 秋季拍卖会 中国油画雕塑

11月20日 下午4点
北京昆仑饭店


本公司不再对禁止出境拍品标注“*”,由买受人自行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文物出境审核手续。 所有成交价均已包含15%买家佣金。

Lot 877

王攀元  观月

估价(人民币):100,000-120,000

未成交

签名:签名:P.Y.

材质:布面 油画

尺寸:33×24 cm.

展览

“九个太阳:王攀元精选展”,2001年,形而上画廊,台北

简介

说明:王攀元1911年出生于江苏北部的徐家洪,1949年赴台湾,目前生活在宜兰市。这位年逾百岁的画家一生坎坷。父母早亡使他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,豪门大族亲情的冷漠,更是给他的人生抹上了孤独的底色。而艺术,则成了当年那个沉默少年唯一的精神支柱。1933年在恩师吴茀之的帮助下,王攀元考入刘海粟创立的上海美专,师从留法归国的西洋画家张弦、国画家潘天寿等人。读书期间,王攀元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红颜知己季竹君。虽然二人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失去了联系,但代表季竹君的红衣女子形象,却成为了王攀元日后画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。1949年因时局所迫,王攀元举家迁台,起初在高雄港靠当杂工为生,直到1952年才在宜兰谋得教职。由于经济上的困难,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攀元一家都是在草寮中栖身,因此草寮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他之后的画作中,成为家的象征。
王攀元的作品形式,虽以油画和水彩这一类西洋绘画为主,但其精神意涵却是东方式的。他的作品完全以色彩铺陈,以复杂微妙的变化营造出朦胧的空间感;而大面积的单色调又具有中国画中留白的意味。画中意象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,十分注重形式美感的营造。在油画《观月》(拍品编号877)中,深色的背景上有一轮圆月和一位红衣长发的女子,这是王攀元最青睐的意象组合,在他的作品中曾反复出现。然而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女子与月亮各居一隅的构图方式,《观月》的女子似在抬头仰望月亮,这一动作使两个意象之间形成了对话,也较之前的“绝对”孤独,多了一份希望与温暖。
王攀元不强调技法,他甚至曾说:“一个画家技法去除之后,还剩下些什么呢?”①但事实上,他的作品并非如看上去一般简单,而是深思熟虑的产物。在《观月》中,乍看之下混沌的深色背景,事实上是由多层高纯度的补色叠加而成。从画布边缘可以看出,最底层是绿色,其上红色,再上面则是二者不同程度的混合。因此,如果从不同角度、在不同光线之下观赏这幅作品,就会发现背景颜色也会随角度光线而呈现出极为微妙的不同。而背景之上的物象则因为模糊的边缘,而仿佛漂浮于底色之上。从画法上看,这种反复叠加色彩以及漂浮的感觉都与抽象画家马克·罗斯科(Mark Rothko)的作品非常接近。而从形式上看,有机的圆形和条状组合,则让人联想到超现实主义画家胡安·米罗(Joan Miró)的著名三联画中的《蓝色二号》。
水彩画是王攀元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类别。他在1960年代开始偏重水彩的创作,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生活拮据,水彩这一媒材更易获得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水彩氤氲的效果十分契合他画作中寂静的氛围。王攀元一生都在追寻归属感,然而却如命中注定般远走他乡,虽然他视宜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,但对故土的思念却挥之不去。《孤舟》与《家的联想》作为他成熟期的作品,正充分体现出了这一份深沉的情愫。在《孤舟》(拍品编号879)中,广阔昏黄的水面一望无际。近处的一叶小舟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孤单的倒影,而远处翠绿色的绝壁仿佛是不可逾越的屏障,似乎预示着回家之路迢递难达。而在《家的联想》(拍品编号878)中,象征家的草寮与象征画家本人的流浪狗分处画面两端,奋力向家奔跑的狗传达出对家的眷念和渴望。而作为作品中少有的动态形象,奔跑的狗也似乎是对某种精神自由的向往。
如今已经年逾百岁的王攀元,见证并亲历了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百年进程。然而,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,他在很长时间内不为人所知,当他在2001年获得第五届台湾国家文艺奖时已经是九十岁高龄了。今天回顾他的艺术历程,我们可以说他的创作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情感,更是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时代风貌。这位大隐于市的艺术家曾说过,要“将灵魂深处表现于笔墨之间”。而这三幅作品,正可以使观者体会到他灵魂深处的一片赤诚。
注释
①廖雪芳:《百年·孤寂·王攀元》,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,台北,2005年7月,第61页。

京ICP备17021058号-1
版权所有 © 2005-2024.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
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华熙国际中心C座26层 邮编: 100022
电话: (86-10)5887.0808 传真: (86-10)5887.0909 Email: info@chengxuan.com